功夫熊貓1+2集心得分享
在第一集裡主角在一開始夢想成為神龍大俠的過程時,有著單純、執著的心去達成目標,卻也遇到對他不友善的夥伴們。師父更是不接受他,但他的優勢、幽默、好吃、耐力夠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贏得大家的認同。我覺得主角因有夢想開啟,老天爺也已經早早安排好給主角的使命及一切的訓練到他要的位置-神龍大俠。
我想以往不曾夢想能成為一位受人尊重愛戴的處經理,但經過教練課程的訓練及夢想開啟就是最棒的時機,老天爺給我的使命我明白,全力以赴往前直進。
接續第二集裡我體會到內心若有恐懼的印記必會耗弱能量,無法施展實力,這也是我對增員有不愉快的印記而遲遲無法達到處經理的原因,但主角的不懼怕勇往直前找答案,帶著良善正義的心拯救世人發現自己是誰?更讓主角學會內在寧靜和平找到力量與智慧。我的感受是先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,執行紮實的基本工,會勝過不切實際的虛幻虛榮,直至達到人生的目標!感謝教練的指引讓我更聚焦,我想要成為的處經理!!謝謝!
廣興 蘇莉晴 100/6/18
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
陳青怡教練心得分享
功夫熊貓1心得
電影中熊貓一直對於功夫有著憧憬,但是當他被選為龍之武士時,則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能力?就如工作中對於自己的目標卻不相信是可以辦到?就像熊貓,當他還沒有被選上時,他連做夢都會夢到自己是龍之武士,但是真正那一刻來到的時候,卻膽怯、退卻,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類似的經驗,競賽最後一刻,認為自己不夠好,不敢去要,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,機會過了可能就會再來了!
看完電影讓我更堅定的清楚,要往自己的目標前進,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以及挫折,都應該堅持到底。而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,追求自己想要的,更重要的要相信自己。凡事沒有做不到的,只有我們自己先放棄。
當中師父對於訓練熊貓成為神龍大俠之事,請教烏龜大仙所說的一段話:「對熊貓要教導他、培養他、信任他、並且要有信心。」如同我們在對業務員訓練輔導時,要耐心教導他、培養他對於業務員能力和決定要信任他,我們更要對自己有信心。
功夫熊貓2心得
劇情中熊貓得知烏龜大仙最後傳給師父的上等功夫-內心安寧。沈王爺與神龍大俠阿波的過去又有很深的淵源,熊貓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才會讓劇情有各種轉折的變化。一個是懷恨父母的沈王爺,一個是尋找過去父母記憶的阿波,熊貓回想起過去並釐清身世之謎,在自己的過去的身世且接受了現在的自己後,克服自己的內心恐懼和疑惑,他得到了平靜,也領悟到師父說的「內心安寧」,也才會有最後的劇情的大轉折。
其中忠義武俠各有特色,一起合作完成任務;也如同我們團隊中各種人都有,人人都有優勢跟劣勢,正所謂「看人之大」,把每個人的優點發揮到最大,也會是一個很強的團隊。
當中山羊的一段話:「也許故事沒有一個快樂的開始,只有開端不能造就你,然而故事的其他部分,才能讓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引用在日常生活中,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,會深陷在不愉快的情境下,或許這只是過程的一部分,重點是在一個事件中學到的,選擇去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別人決定,而是由自己決定的。「不管的過去如何,從現在起你選擇怎麼做才比較重要。」放下不快樂才能找到平靜的心。
電影中熊貓一直對於功夫有著憧憬,但是當他被選為龍之武士時,則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能力?就如工作中對於自己的目標卻不相信是可以辦到?就像熊貓,當他還沒有被選上時,他連做夢都會夢到自己是龍之武士,但是真正那一刻來到的時候,卻膽怯、退卻,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類似的經驗,競賽最後一刻,認為自己不夠好,不敢去要,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,機會過了可能就會再來了!
看完電影讓我更堅定的清楚,要往自己的目標前進,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以及挫折,都應該堅持到底。而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,追求自己想要的,更重要的要相信自己。凡事沒有做不到的,只有我們自己先放棄。
當中師父對於訓練熊貓成為神龍大俠之事,請教烏龜大仙所說的一段話:「對熊貓要教導他、培養他、信任他、並且要有信心。」如同我們在對業務員訓練輔導時,要耐心教導他、培養他對於業務員能力和決定要信任他,我們更要對自己有信心。
功夫熊貓2心得
劇情中熊貓得知烏龜大仙最後傳給師父的上等功夫-內心安寧。沈王爺與神龍大俠阿波的過去又有很深的淵源,熊貓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才會讓劇情有各種轉折的變化。一個是懷恨父母的沈王爺,一個是尋找過去父母記憶的阿波,熊貓回想起過去並釐清身世之謎,在自己的過去的身世且接受了現在的自己後,克服自己的內心恐懼和疑惑,他得到了平靜,也領悟到師父說的「內心安寧」,也才會有最後的劇情的大轉折。
其中忠義武俠各有特色,一起合作完成任務;也如同我們團隊中各種人都有,人人都有優勢跟劣勢,正所謂「看人之大」,把每個人的優點發揮到最大,也會是一個很強的團隊。
當中山羊的一段話:「也許故事沒有一個快樂的開始,只有開端不能造就你,然而故事的其他部分,才能讓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。」引用在日常生活中,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,會深陷在不愉快的情境下,或許這只是過程的一部分,重點是在一個事件中學到的,選擇去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別人決定,而是由自己決定的。「不管的過去如何,從現在起你選擇怎麼做才比較重要。」放下不快樂才能找到平靜的心。
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
林惠珍教練心得分享
功夫熊貓1心得
在片中一開始阿波一直不斷的夢到自己是大俠時,讓我想到願景,人因有夢而偉大,在上完cep時,對自己的願景有更深的體悟,讓我覺得若是有愈明確的願景,在遇到難題時,干擾才能減到最小,還有在片中烏龜師父對師父說:對徒弟要有信心,不僅要教導、培養他並且更要信任他,這讓我想到在工作中對業務員時,也應該要這樣做,而不是一直在看業務員的缺點,看人之大真的很重要,從abc到cep我一直不斷的在鍛鍊自己。
在片中師父利用阿波喜歡吃的興趣,來教他武功,所以因材施教真的很重要,不同屬性的人要給不同的方式,還有片中提到沒有所謂的祕方及祕笈,在神旨中什麼都沒有,只看到自己。這讓我想到,從我自己做起,不管任何事,一切都由自己做起是最重要。
功夫熊貓2心得
在片中不管阿波遇到任何事,凡事都要"平心靜氣",這讓我想到課程所學的聆聽的4個層次中的第一個層次,要先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在溝通的過程中,我發覺自己很容易帶有情緒,不過這二週自己在這方面一直有在進步中,還有在片中講到,我們不能選擇出生,故事的開始不是全部,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人,也就是我們可以讓現在和未來變得更好,過去的都過去了,重要的是現在,只要平心靜氣下來,一切都是可能的,凡事都有好消息,正面的思考可以引發正面的能量。
在片中一開始阿波一直不斷的夢到自己是大俠時,讓我想到願景,人因有夢而偉大,在上完cep時,對自己的願景有更深的體悟,讓我覺得若是有愈明確的願景,在遇到難題時,干擾才能減到最小,還有在片中烏龜師父對師父說:對徒弟要有信心,不僅要教導、培養他並且更要信任他,這讓我想到在工作中對業務員時,也應該要這樣做,而不是一直在看業務員的缺點,看人之大真的很重要,從abc到cep我一直不斷的在鍛鍊自己。
在片中師父利用阿波喜歡吃的興趣,來教他武功,所以因材施教真的很重要,不同屬性的人要給不同的方式,還有片中提到沒有所謂的祕方及祕笈,在神旨中什麼都沒有,只看到自己。這讓我想到,從我自己做起,不管任何事,一切都由自己做起是最重要。
功夫熊貓2心得
在片中不管阿波遇到任何事,凡事都要"平心靜氣",這讓我想到課程所學的聆聽的4個層次中的第一個層次,要先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在溝通的過程中,我發覺自己很容易帶有情緒,不過這二週自己在這方面一直有在進步中,還有在片中講到,我們不能選擇出生,故事的開始不是全部,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人,也就是我們可以讓現在和未來變得更好,過去的都過去了,重要的是現在,只要平心靜氣下來,一切都是可能的,凡事都有好消息,正面的思考可以引發正面的能量。
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
蔡昌榮教練心得分享
「功夫熊貓」觀後心得
在還沒接收到把這片子當教練作業前,我從來沒想過這是部教練電影,只想說這個激勵業務員的動畫片。這次重看一次,感覺真的不錯。
我一直在當功夫大師,總是覺得業務員不會是龍之武士,害怕他們受傷而做了種種限制,反而沒去注意到他們的潛能。最近拜讀了嚴長壽先生的新書─教育應該不一樣,看完再review 鏡子與觀自在筆記本,再回來想想功夫熊貓,哈!我發覺,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讓狀況越陷泥沼的啊!
透過烏龜師父與功夫大師的對比,我感受到何謂教練。
而從第一集到第二集的延續,這個內心寧靜,真的要非常非常的觀自在啊!像阿波,以為自己內心寧靜了,也可以說自己以為自己觀自在了,但其實並沒有,這種問題也是我常做的,抽離不出來。我想在以後遇到一些問題時,我要給自己一些空白的空間與時間,真的好好的想清楚。退一步,可以想得更清楚,不會更莽撞,才有辦法更觀自在。
好電影,謝謝富能提醒,我將與同事朋友分享!
在還沒接收到把這片子當教練作業前,我從來沒想過這是部教練電影,只想說這個激勵業務員的動畫片。這次重看一次,感覺真的不錯。
我一直在當功夫大師,總是覺得業務員不會是龍之武士,害怕他們受傷而做了種種限制,反而沒去注意到他們的潛能。最近拜讀了嚴長壽先生的新書─教育應該不一樣,看完再review 鏡子與觀自在筆記本,再回來想想功夫熊貓,哈!我發覺,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讓狀況越陷泥沼的啊!
透過烏龜師父與功夫大師的對比,我感受到何謂教練。
而從第一集到第二集的延續,這個內心寧靜,真的要非常非常的觀自在啊!像阿波,以為自己內心寧靜了,也可以說自己以為自己觀自在了,但其實並沒有,這種問題也是我常做的,抽離不出來。我想在以後遇到一些問題時,我要給自己一些空白的空間與時間,真的好好的想清楚。退一步,可以想得更清楚,不會更莽撞,才有辦法更觀自在。
好電影,謝謝富能提醒,我將與同事朋友分享!
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
專心聆聽是需要訓練的-司徒達賢教授
重大決策必須基於廣泛而正確的資訊,以及對各種潛在因果關係的研判。因此,負責決策的高階領導人,應該隨時吸收各種動態資訊與觀點,並藉以提升本身的知能。此一過程中,口頭溝通是十分重要的管道,而內部各級人員則是不可忽略的資訊來源。
然而在實務上,高階主管卻很少專心聽取部屬的看法,以及追問這些看法背後更深入的前提假設與推理過程。產生此一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幾項:
第一,「專心聆聽」是一種習慣,也是一種能力。教師們都知道,天生就能專心聽講的學生比例不高,必須不斷要求督促,學生才靜得下來專心聽課。而且專心聆聽和閱讀一樣,是一件相當消耗腦力的活動,需要經由訓練才能提升這方面的能力。高階長官可以用「要求複誦」之類的方法來促使部屬專心聆聽,但他們自己卻往往因為沒人要求,或沒有人敢測試他們的聽力,而使聆聽能力逐漸弱化。
第二,很多高階主管在心態上認為部屬們未必有能力提出什麼高明的想法,即使表面上展現「參與管理」的作風,實際上並未認真聽進去。因此,對於長官的指示,部屬比較會專心聽;部屬發言,長官的聽力就進入休息狀態。結果是:當一個人層級愈高,上面的長官就愈少,就愈不太聆聽別人講話。由於「用進廢退」,當職位愈高,就愈會發表意見而不會聆聽。
第三,所謂「聆聽」,其實還包括了「向發言者學習」或「接受對方部分意見」的成分在內。有些高階主管在心理上抗拒聆聴,其實是不願在公眾面前承認在某些議題上,部屬的看法或資訊比自己更高明。常見的現象是:當部屬發言完後,長官以語言或表情表示「這事我早知道了,用不著你來提醒」、「這種想法沒有價值,不要浪費大家時間」,因而造成大家爾後不願發言。大家不發言,使長官連練習聆聴的機會都愈來愈少。
第四,部屬發言內容雖然有一定的價值,然而在口語表達或推理過程上也常會有不足,甚至交代不清之處。高階長官若有心聽取其意見,卻又聽不明白,就必須進一步詢問。可是在詢問過程中,極有可能透露出長官在專業上、邏輯推理上,甚至聽力上的不足。例如,有時大家都聽懂了,只有長官沒聽懂,此事怎可讓部屬發現?為了避免大家看出自己知能或專業的不足,長官不得不對某些意見不置可否,因而無法從這些意見中焠取有價值的部分納入決策考量中。更嚴重的是:如果高階主管長期不聽不問,其知能成長肯定比較慢,甚至因為沒有機會聽到不同意見,而造成「剛愎自用」的結果。
我們可以從觀察高階主管或企業家與其他人的對話過程中,猜測他們吸收新知的習慣與能力。如果他們講得多,聽得少;只喜歡談自己熟悉或得意的議題,迴避自己不熟悉的議題;不敢針對自已不了解的事提出請教;常對別人的意見以先入為主的方式斷章取義等,都反映了本文中所談到的某些徵兆。
原文轉載自:司徒達賢教授論壇
然而在實務上,高階主管卻很少專心聽取部屬的看法,以及追問這些看法背後更深入的前提假設與推理過程。產生此一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幾項:
第一,「專心聆聽」是一種習慣,也是一種能力。教師們都知道,天生就能專心聽講的學生比例不高,必須不斷要求督促,學生才靜得下來專心聽課。而且專心聆聽和閱讀一樣,是一件相當消耗腦力的活動,需要經由訓練才能提升這方面的能力。高階長官可以用「要求複誦」之類的方法來促使部屬專心聆聽,但他們自己卻往往因為沒人要求,或沒有人敢測試他們的聽力,而使聆聽能力逐漸弱化。
第二,很多高階主管在心態上認為部屬們未必有能力提出什麼高明的想法,即使表面上展現「參與管理」的作風,實際上並未認真聽進去。因此,對於長官的指示,部屬比較會專心聽;部屬發言,長官的聽力就進入休息狀態。結果是:當一個人層級愈高,上面的長官就愈少,就愈不太聆聽別人講話。由於「用進廢退」,當職位愈高,就愈會發表意見而不會聆聽。
第三,所謂「聆聽」,其實還包括了「向發言者學習」或「接受對方部分意見」的成分在內。有些高階主管在心理上抗拒聆聴,其實是不願在公眾面前承認在某些議題上,部屬的看法或資訊比自己更高明。常見的現象是:當部屬發言完後,長官以語言或表情表示「這事我早知道了,用不著你來提醒」、「這種想法沒有價值,不要浪費大家時間」,因而造成大家爾後不願發言。大家不發言,使長官連練習聆聴的機會都愈來愈少。
第四,部屬發言內容雖然有一定的價值,然而在口語表達或推理過程上也常會有不足,甚至交代不清之處。高階長官若有心聽取其意見,卻又聽不明白,就必須進一步詢問。可是在詢問過程中,極有可能透露出長官在專業上、邏輯推理上,甚至聽力上的不足。例如,有時大家都聽懂了,只有長官沒聽懂,此事怎可讓部屬發現?為了避免大家看出自己知能或專業的不足,長官不得不對某些意見不置可否,因而無法從這些意見中焠取有價值的部分納入決策考量中。更嚴重的是:如果高階主管長期不聽不問,其知能成長肯定比較慢,甚至因為沒有機會聽到不同意見,而造成「剛愎自用」的結果。
我們可以從觀察高階主管或企業家與其他人的對話過程中,猜測他們吸收新知的習慣與能力。如果他們講得多,聽得少;只喜歡談自己熟悉或得意的議題,迴避自己不熟悉的議題;不敢針對自已不了解的事提出請教;常對別人的意見以先入為主的方式斷章取義等,都反映了本文中所談到的某些徵兆。
原文轉載自:司徒達賢教授論壇
訂閱:
文章 (Atom)